因工作关系,经常审理来自国内外的论文稿件和基金项目审理,经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,该文章有发表的价值吗?该基金值得资助吗?而要回到这样的问题,就要看论文作者或者基金申请者到底想干什么?他们是否提出了值得发表或者值得资助的科学问题。
科学问题,顾名思义就是在人类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。有问就要答,问题产生了,自然就要找到答案。当前的学科越来越细致,对科学的认知也越来越系统越来越仔细了。有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,有些则依然没有解决好。只要有人类存在,有科学家群体的存在,科学问题是永远解决不完的。
提出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。因此,科学问题是非常关键的,很多论文值得发表或者很多资金值得资助,都是他们提出了很好的科学问题,并有了探索科学问题的途径(技术路线),或有了较好的实验结果,或有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。如果按照这样严格的标准来判断,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,已经完成的论文,或者正在审理中的项目,很多还是没有抓到科学问题实质的。
中国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百万计,动用的研究经费也达万亿计。理论上,人类能够想到的科学问题,中国人都想到了,能够解决的也都解决了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与发表大量论文和申请大量资助苍白无力的结果是,科学家拟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,或者问题解决得越来越多了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呢?这些因为当前的许多发表或者基金都是功利的,前者是文章写好了,要找一个科学问题去发表;而后者是为了得到科研基金,临时找了个科学问题当幌子。前者目的是要发表,后者则是要钱。这样功利思想驱动下的科学研究,恐怕难以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,也难以解决科学问题。
那么,如何提出科学问题呢?据笔者粗浅的理解,不外乎以下几种途径:
第一,科学问题来自人类的好奇心。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好问一个问什么?重力的发现,元素的发现,蒸汽理论的发现,细胞的发现,进化论的发现,都是人类好奇的结果。如果没有了这颗好奇心,可能就难以提出问题,很多都是习以为常,那么结果就是庸俗的人碌碌无为一辈子,也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家。因此,对于以科学为职业的研究人员来说,总是保留一份好奇心是非常必要的。人类往往孩提时代最好奇,也总有稀奇古怪的想法,而提出的问题也难以回答。像当年两小儿辩日,就难倒很有学问的孔子,今天解释起来还需要很多物理与光学知识。如果有孩子问我鼻孔眼儿为什么朝下而不冲天长,这样的问题也很难一两句话说明白。好的孩子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?如果要准确回答,恐怕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难以说清楚,可能找个借口混蒙过去。
第二,科学问题来自实践,来自生活。实际上,人类是在不断地与自然打交道才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的。瓦特发现蒸汽原理,就是受到开水壶冒蒸汽的启发。实践中不断提出一些问题,也不断解决一些问题。人类的衣食住行的进步都是在生产实践中实现的。过去日行千里是不可思议的,今天日行万里也能够实现了。类似的问题依然会有很多很多。电话、电视、无线电、电报、手机通讯、微博、电子邮件、微信等技术的不断更新,都是人类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数学、材料、物理、光学、计算机等领域的科学问题才得以实现的。今后科学的进步依然会有来自实践需求的动力,而这种动力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将来得更快。处于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还应从实际生活中找灵感,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人员不能总停留在实验室内,要走到工厂农村或大自然第一线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。以笔者熟悉的生态学为例,资源枯竭、环境污染、食品安全、物种消失、水与能源危机、气候变暖、臭氧层消失、雾霾、基因污染,无一不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,解决这些问题也对生态学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现实的问题。如果生态学不顾眼前的现实问题,依然停留在纸上谈科学问题,做重复实验,只能让人笑话。
第三,科学问题来自怀疑精神。人类掌握的知识不断被同行或者后来人写进教科书,在某一特定时段,直到后来人指出其问题,那些知识都是作为科学真理而存在的。然而,科学真理也是相对的,经过不断努力,人类总能发现前人科学认知上不足或者错误,科学就是不断纠错中成长壮大的。被写进教科书的知识也可以质疑的,当然这需要足够的勇气,需要足够的功夫,不仅仅是不人云亦云而已。反之,如果不认真学基本知识,轻易对自己的研究标榜为填报国内或国际空白,都是某种无知的表现。更有很多研究,本来结论都写进教科书里去了,他们没有认真研究书本上的知识,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,实际上连重复研究都算不上。科学是要经得起质疑的,那些不容别人质疑的科学不是真的科学,是假科学。只有具有怀疑精神,才能够提出科学问题。这样的问题往往很简单:他们说的对吗?
第四,科学问题来自知识积累。当前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,许多科学假说、定理、原理层出不穷,有些经得起科学检验,有些则是昙花一现。这样的科学故事非常多,它们在哪里呢?除了上面提到的教科书比较定论之外,就在各种学术刊物上。学术刊物就是承担着负责记载并传播科研人员科学发现的,真的好的科学发现总是有科学故事的,科学问题是引发科学家发表的动力,科学数据是其证据,科学推理(学术论文中的讨论部分)是给同行描述其科学发现是不是探讨到了问题的实质。因此,如果你要提出科学问题,就要到茫茫的文献大海里去泡,多阅读文献,多看别人怎么做,才能启发自己。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读文献了,往往从网上找一些二手文献,尽管毕业论文上赫然列出了一两百篇文献,但有些也只有看看题目而已,并没有认真研究。这些都不是做科学研究的态度,也不会提出好的科学问题。只有自己真的入迷了,对大量文献掌握了如指掌了,所设计出来的实验才有发表的价值,申请基金也才有中的可能性。
第五,科学问题来自知识交流。火花依靠的是碰撞而产生,如两块石头碰撞就是硬碰硬,这样的火花如何产生呢?显然是在于人的交流中产生。文献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多与人打交道,就会不断受到启发,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。不仅仅是同行,可能外行提出的问题更值得注意。因此,要想提出好的科学问题,就要多参加学术活动,多听多问。当问题多的成为一团乱麻的时候,再听一些高人点拨一下,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。科学研究是大脑劳动的过程,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科学理论,阅读了大量文献,并注重实际,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,才不会轻易放过一个科学问题,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。
总之,科学问题不是为问题而问题的,它不是功利的产物,而是严肃的而辛苦的科学劳动的产物。做科学研究,往往提出科学问题最难。我们在研究中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?我们的科学问题是什么?建议新入道的同行尤其年轻的研究生们多多想想这个问题。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A5NzIyNjEzNQ==&mid=203417613&idx=3&sn=f26eaf3721e8a9b040f0644b92176aca&scene=4&uin=MTQzNjMzNjYxMg%3D%3D&key=8ea74966bf01cfb696de2b891673f27d08823bbf8350b99669ccce54054202b0e61ae81337be9f1b8f95c7e4c2a77314&devicetype=iPhone+OS8.1.1&version=16010112&lang=zh_CN&fontScale=100&pass_ticket=A8G%2Fb2P%2Fs5gY57WipX9%2BCcCIEZP71ZnlkB5gd3%2Bgp64G%2B%2FPOlqpwsZtwbzH2fjuD